close

   





趁著鳳凰颱風來臨前夕,來到了雲林朋友家,來了趟懷舊的台灣農村之旅~ 友人家住西螺附近,早期福建詔安來此墾居的先民在此處落腳後,漸漸發展成大小數十村莊,合稱西螺七欠,如同屏東的六堆,是由廣東的客家先民所建立的村莊...我們沿著朋友小時候的腳踏車路線邊走邊逛邊聊天,聊著此處的風土民情與小時候與阿公與鄰居親戚的故事...在農村快速消逝的今日,此處仍保有著台灣早期純樸的農村風情與濃濃的人情味...



[西螺七嵌 的由來]

西螺七嵌(也作西螺七崁)是在台灣雲林縣西螺地區定居的張廖子孫按照其居住地所劃分的七個區。張廖氏既以務農為業,同時族繁人眾,為了自保乃在西螺地區以一村里或數村落為單位,分為「七嵌」,形成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實施宗族聯防自保的制度。
當時「七嵌」的地區大致畫分如下:
頭嵌:廣興、頂湳、埔姜崙。
二嵌:魚寮、下湳、九塊厝、太和寮、吳厝。
三嵌:犁份庄、田尾、湳仔。
四嵌:三塊厝、十八張犁、深坑仔。
五嵌:港尾、下新庄仔。
六嵌:新店、惠來厝、打牛湳、塘仔面、頂庄仔、張厝。
尾嵌:二崙、下庄仔。 

張廖氏的起源是在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地區,居民大部分是福佬人,但是最南邊的漳州府,清代轄下的八個廳縣中,詔安、平和、南靖、雲霄等四個縣廳,靠西或北邊的山區,都有一些福佬、客家混居,乃至於屬純客家的地區。在元順帝時,張再輝避居官陂坪賽,其後受當地廖姓員外招贅,改名為廖元子,即是現在張廖家族的始祖,廖元子在去逝前,囑咐獨子:「......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因此有"張骨廖皮",或是"張廖" 之稱。也就是生時姓廖,死後歸為姓張,回歸張氏祖先。

張廖氏的子孫為表達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的本性,在其祖祠大門設了七條箴規。

第一嵌:生廖死張,故曰張廖。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無論。
第三嵌:得正祀位,籃轎八臺。
第四嵌:嗣續為女,繼紹為先。
第五嵌:制無苟且,恐生戾氣。
第六嵌:堂教修譜,敦親睦族。
第七嵌: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依據雲林縣志「氏族篇」記載,乾隆年間,有多位廖姓商人,從大陸來西螺經商,墾荒。自此張廖族人在此處落地生根。

清朝道光28~29年(1849年~1850年),張廖子孫所建的祠堂完工,名為繼述堂,當時在西螺地區定居的張廖子孫可分為二十三庄,為了團結張廖氏家族,故將二十三庄分為七個地區,頭嵌和第二嵌分別為現今的西螺鎮,第三嵌、第四嵌和第六嵌為現今的二崙鄉,第五嵌則是位於現在的土庫鎮,由於第七嵌的人數和經濟較其他六嵌差,因此被戲稱為七欠,第七嵌的祝天宮媽祖也被稱作七欠媽。七嵌張廖人的祭祖分為春秋二祭,春天是在正月十一,即為始祖廖元子的忌辰日,秋天是在農曆九月九日,因為後代不知廖元子生辰,故將重陽節定為廖元子生辰,在這天舉行祭祖。另有人主張除了春秋二祭之外,在十月秋收之後,舉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這些活動,就由七嵌輪流舉辦,每七年輪一次。




[七崁武功 與 阿善師]

清朝道光8年(1882年)到今西螺廣興里一帶設館授徒,由於阿善師為人仁厚,講義氣,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阿善師和振興社的名號傳遍台灣各地。

阿善師曾習武於少林寺,在振興社主要傳授的就是少林寺的金鷹拳。其所傳授的武藝大抵如下:
阿善師少林派金鷹拳套路:三戰、一揲、一揲尾、二揲、二揲尾、三揲、三揲尾、四揲、四揲尾、五揲、五揲尾、六揲、六揲尾、七揲、七揲尾。
揲仔外(蔡秋風再編):三角、四門、四門白蓮、太祖三角、三角太祖、倒踩蓮花、雙路
對練
群戰 

道光26年(1846年),阿善師將館師的頭銜傳給徒弟廖富,廖富兩年後因病過世,阿善師於是復出,繼續執掌振興社,直至同治元年(1862年),阿善師以七十一歲高齡,加上雙目已失明,而告退休。西元1896年(光緒22年,明治29年)是台灣進入了日治時期的第二年,那年的6月13日,因為雲林地區一家日本人所開的商行受到攻擊,引起日本政府的關注,這也是雲林地區斗六、他里霧、西螺抗日行動的開始。當時,七嵌青年組成的義勇軍在濁水溪畔夜襲日軍,並將所殺的兩名日軍的頭顱懸掛於西螺王爺宮朝廟,以示抗日決心,日軍也因此大舉攻占西螺地區,尤其將西螺西嵌視為大敵,並嚴令振興社解散關閉。當時振興社的弟子為了避免相關的武術資料流入日人手中,於是將文獻資料全部銷毀,振興社的風光也因此不比當年。但也由於此處當年的習武風氣盛行的原因,故此處祀奉關帝爺的廟宇也是相當的眾多。






沿著鄉間小路逛著逛著,起先被一堆五顏六色的麻布袋所吸引,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辛苦的農民趁著鳳凰颱風來臨前夕,趕緊將地瓜收成起來, 一袋一代的搬上車去,以免颱風過後整園的地瓜泡水那就慘了~







看到旁邊的一位阿婆雖然年紀一把了,但還是認真的努力將地瓜收成撿起,深恐這幾個月的辛勞就因一個颱風而付之一炬~  是阿~ 這就是看天吃飯的日子阿...








稻田收成後就會將泥土番鬆,為下一次的播種作準備...看到的了這幅熟悉的景象,就讓我回想起了小時候家裡也是種田的,除了晒穀場上令人懷念的稻米香味外,田裡翻鬆了的土塊也是我們爌土窯的好時候...大夥會先將土塊堆疊成圓拱狀,然後將泥土燒到通紅發亮,之後就將地瓜or 叫化雞 等食物扔進去,然後將土塊打散將食物悶個半小時左右,香噴噴的食物就這麼令人垂涎三尺的出現在你的眼前囉....





這ㄦ,還保留像這種儲存稻穀的倉庫,真的已經不多見了....





廢棄的豬圈內堆積著雜物與稻桿,牆腳旁堆的則是竹子的根部,可用來當柴燒....  這...其實是早期台灣農村很常見的景象,如今已越來越難見到了~




                           

斗笠,腳踏車,還有燒柴火的爐子....這就是農村生活的縮影...







和我們屏東一樣人口嚴重外移,所以在這裡已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













其實前一天晚上就有先在附近稍微逛了一下,那時就看到了好多好大的白花花朵美麗綻放著,當下一直以為是曇花..因為真的很像,連我當地人的朋友也都這麼認為 ~ 呵呵~ 被我恥笑了......一直到了隔天早上和他哥哥聊起這件事時,才知道說原來那是火龍果的花....原來這是一場誤會阿....






無意間看到了酪梨的果實,才知道原來酪梨的樹是長成這樣ㄚ....



鄉下地區,真的很多外籍新娘呢...



還有,最近物價飆漲,連都市的景氣都已不太好了,更何況這裏的鄉下呢....
看來,艱苦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uch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