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日期:2007/04/25(三)
天氣: 晴
成員: 媽媽、爆米花

--------------------------------------------------------------------------------
緣起:

這次會來參觀藺草文化館,本沒在在我的計畫之內,純粹是一次隨性的行腳。

因為五月將至,五月雪油桐花開灑落滿山遍野,聯我遠在南部的媽媽都知道這一年一度的盛會,
所以上月她就跟我說會上苗栗來玩,順便到台北看一未還蠻有名的中醫師,所以約好了到
星期三下午到苗栗飛牛牧場接她。我想說,ㄟ,還有些時間,那我看看附近是否有我還沒去過的景點,
所以翻開上河的地圖原本打算到走苗121縣道到台中鐵砧山。

當我們翻過山頭來到苑里外山頭,印象中這有個藺草文化館,聊著聊著老媽說當年她去去日本考察時
以個的朋友,現在苑裡農會當股長,就有聽過苑裡的藺草很又名,所以就臨時起意來去參觀參觀!

進到了小鎮,不太曉得怎麼走,車停在泡沫紅茶店前問路,當地的一位媽媽說前面紅路燈轉個彎,
在7-evlen旁就是了~ 當我照著她的指示,我來到了文化館和農會辦事處時,我嚇了一跳!!
因為外觀清爽乾淨,很有質感,就像民宿度假中心,老實說若有住宿的話真想在這待上一晚。

走進文化館外,看見了面有一尊雕像,是紀念洪鸯女士的。她是日據時代的人,由於她無私的奉獻,
將草帽編織手藝無保留的教導給當地居民,讓苑裡在日據時代的藺草編織盛及一時!

--------------------------------------------------------------------------------
交通資訊
國道3號下苑裡交流道 接苗140縣道 往北轉苗121縣道 進外山腳 在7-11旁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七鄰彎麗路99號 



----------------------------------------------------------------------------------------------------------------------------------------------------------
藺草文化館外觀





----------------------------------------------------------------------------------------------------------------------------------------------------------
藺草文化館內一隅

 














----------------------------------------------------------------------------------------------------------------------------
走進館內,門口有兩大束藺草 約肩膀那麼高 很是醒目 板上題字 "巧手編草 悠遊懷舊"。

向解說員陳小姐說明來意後,她很親切的為我們導覽講解!陳小姐是當地人,所以小時後就隨媽媽
學過編織技巧,也有在文化館內開班授課,據她說法,她小時候時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在做藺草編織。
在她的講解下,我們才對當地的歷史(平埔族道斯卡族, 洪鸯, 清朝,日據時代,台灣光復初期)
,製草步驟,編織過程, 編織的產品(椅墊 拖鞋、手提包、肩背包、名片夾、手機袋)及得獎老師父
有所了解!

參觀完後,媽挑了一頂帽子,邊緣有波浪狀,看起來手工細膩,很漂亮有質感。
媽媽買了五個椅墊 (200元/每個),藺草味道聞起來還蠻香的,有著夏天晒乾了青草的芳香。
陳小姐說 一個技藝純熟的老師父編成一個椅墊要花一天多的時間。

她說,現在還在編織的都是多數是老一輩的人,因已有時間在家含飴弄孫,又有一身藝,所以閑時接
個家庭手工賺點外快,打發消磨一下時間外。年輕一輩會這項技藝的已是屈指可數,所以不知
五六十年這項傳統手藝,是否後還能傳承下去,言談之間露出幾許淡淡無奈~



----------------------------------------------------------------------------------------------------------------------------------------------------------
藺草手工藝品  

















 



----------------------------------------------------------------------------------------------------------------------------------------------------------
藺草手織品 & 製造過程
 













----------------------------------------------------------------------------------------------------------------------
 編帽




----------------------------------------------------------------------------------------------------------------------
掠草  








 

----------------------------------------------------------------------------------------------------------------
洪鸯與草帽

在「苗栗縣誌」人物誌中,錄有洪鴦其生平簡歷。她是通霄白沙屯人,生於咸豐三年(公元一八五三),
自幼聰敏靈巧,擅於描繪刺繡,深獲鄰里讚賞。及長,與苑裡庄青年高治結為夫婦,生活美滿。不幸在她
三十七歲時,丈夫去世,因家無恆產,生活頓陷困境,但她不屈不撓,租得五分農地耕種,餘暇編織草蓆
賺取工資,上侍翁姑,下扶子女,堅強的撐起家計重擔。 

  草帽的創編,她已四十四歲(光緒二十二年)。苑裡地方婦女見到洪鴦的傑作後,紛紛向其討教,她
都來者不拒,甚至開班授徒,免費將各種自創的絕技,毫無保留地傳授地方婦女,隨著草帽的名揚各地,
編織帽蓆,遂成為苗栗沿海地區居民的主要副業,繁榮地方,貢獻至鉅。
 
   民國二年(日大正二年),洪鴦應聘台北第三高等女子學校(今中山女中前身)擔任手工藝教師,傳
授編織工藝。後來又回到故鄉,擔任苑裡公學校手工藝教師,前後達十年之久。民國三十年逝世於苑裡,
各界前往弔唁者,不計其數。 

  根據苑裡鎮公所林坤山先生的考證,洪鴦成為草帽編織的第一人,主要是她出身書香世家,父親洪秀連
先生是書房先生,與當時日本署長淺野原齡可以溝通,所以成了編草帽的第一人。




-------------------------------------------------------------------------------------------------------------------------------
平埔族-道卡斯族 & 蕃仔蓆 & 大甲蓆 

       現今的大安溪以北,新竹以南的區域,在早期是原住民平埔族道卡斯人的活動區域。在清雍正年間,
住在苑裡的平埔族婦女擷取大安溪下游兩岸沼澤地上的野生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編成草蓆、籠頭等用
具;到了乾隆年間,為了確實掌握藺草的品質,將野生藺草栽植於水田中,以製作更精美的草蓆,當時
稱為「番仔蓆」,並在編織上增加美麗的花紋與圖案成為【加紋蓆】。當時高官富賈離台進京時,常以
此餽贈親友,由於被視為珍品而極受歡迎,又被稱為【龍鬚蓆】。【番仔蓆】也有人稱道卡蓆,後來也
就隨道卡改名為大甲,而稱之【大甲蓆】。 

由於日治時期,苑裡對外聯絡不易,南北運輸因河流東西走向之阻隔而不便,且當年海線鐵路尚未通車,
對外的貿易都需要由大甲的大安港出口或以大甲為集散地,然後利用臺糖的小火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
「五分車」,送到后里改換火車,輾轉運至全省各地。除了交通的因素之外,再加上苑裡、大甲的帽蓆
業者,都在大甲開店營業,因此才會將苑裡盛產的藺草以及帽蓆,都冠上「大甲」之名。

 



----------------------------------------------------------------------------------------------------------------------------------------------------------
草帽興衰 & 歷史照片 

     「苑裡帽蓆」從日據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
民國二十五年外銷盛時,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糖和
米。臺灣光復至大陸淪陷期間,更是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主要的外銷市場為大陸,當時由於
外銷價格高, 工資亦高,婦女每日所得高出男人甚多,所以流傳著這首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歌謠
,在當時,只要家中有人從事帽蓆的編織, 就夠維持整個家庭生計喔 !

                                                 .藺草編織歌謠(蔡振豐)

 苑裡婦,一何工,不事桑蠶廢女紅,十指纖纖日作苦,得資藉以奉翁姑,
 食不知味夢不酣,人重生女不生男,生男管向浮梁去,生女朝朝奉旨甘,
 今日不完明日織,明日不完繼以夕,君不見千條萬縷起花紋,織成費盡美人力。 


  





----------------------------------------------------------------------------------------------------------------------------------------------------------
蔣夫人& 童軍帽  

      但是隨著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和中國斷絕往來,大甲帽產業失去廣大市場,逐漸沒落。後來
靠給蔣宋美齡專門特製大草帽,得到高層青睞,因此政策性繼續扶植這項產業,曾一度規定全國
中學生戴的「童軍帽」都要採用大甲帽,此時銷路曾一度大增。但雖然如此,隨著經濟的轉型,
1970年代之後,藺草加工業還是不敵環境趨勢而快速衰退。

 

 

 



----------------------------------------------------------------------------------------------------------------------------------------------------------
藺草手織品達人






 

 

----------------------------------------------------------------------------------------------------------------------------------------------------------
參考資料 :
 苑裡鎮藺草文化館 http://www.yuanli.org.tw/tre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uchng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